育兒資訊
《關於育兒的迷思(照顧者角色篇)》之二
讓隔代照顧成為家庭培育和親情傳遞的催化劑
2021.05.12
“媽,現在的孩子不是這樣帶的了。”
“我吃鹽比你吃米多,都把你們養到那麼大了!”
以上的對白是否似曾相識呢?特別是有些家庭因種種原因無暇照顧孩子,把孩子交託給祖父母輩時,常常會出現這樣的對話。實際上,隔代照顧是十分普遍的現象,畢竟由親人代為照顧孩子,家長也會更放心。然而,很多時候兩代人難免會在育兒觀念上出現分歧。那麼,該如何應對及處理呢?
隔代照顧在澳門也是常見的,據2016年一項在澳門展開的調查顯示,在0至6歲嬰幼兒的家庭當中,與(外)祖父母和父母一起同住的佔33%,而日間由(外)祖父母承擔家中嬰幼兒主要照顧者角色的家庭也達到41.9%(1)。雖然隔代照顧是許多家庭因父母缺乏時間而作出的“被動選擇”,但其實隔代照顧也有不少好處:一、已退休的祖輩有更多的條件與孩子相處和進行活動,而且他們會有更多的經驗去識別和處理孩子的狀況;二、隔代照顧也能豐富祖輩的晚年生活,產生正面影響;三、隔代照顧提供了傳承家庭觀念和孝道的實踐場所,父母與(外)祖父母的相處模式亦能為孩子提供榜樣。
然而,在現實生活中,兩代照顧者難免會因為成長經歷不同而持有不同的育兒觀念,從而產生矛盾和衝突。解決這些衝突的關鍵在於兩代人能否保持良好的溝通,從而在育兒觀念和方法上達到一致性和有效銜接;更重要的是,通過兩代人的言傳身教,將親情、孝道等觀念傳承下去。
為了讓隔代照顧發揮正向的作用,以下有三項原則供大家參考。
第一,感恩和孝順父母,為孩子立下榜樣。對於隔代照顧,父母要先心懷感恩,認同並欣賞祖輩在照顧孫輩時的付出。父母也是(外)祖父母的孩子,因此可能會不經意地把祖輩的付出看成是“理所當然”。只有以感恩、尊重的態度去面對隔代照顧所產生的矛盾,大家才能夠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,在育兒觀念上達成共識。更重要的是,父母對祖輩的感恩和尊重,能成為孩子的榜樣,並促進幾代人之間的親情傳遞!
第二,祖父母輩只是協助照料者,父母仍須在其能力範圍內積極參與。正如前幾期提到,父母的角色是不可取替的,父母是照顧孩子的“第一責任人”,而祖輩只是輔助的角色。因此,父母要珍視和盡量利用好自己僅餘的時間,提高兩代人在育兒觀念和方法上的一致性。譬如說,一些老人家喜歡用餐時為孩子餵飯,這可能會減少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習慣的機會,這時候父母可以主動介入,引導和鼓勵孩子自行進食,此後當(外)祖父母看到孩子可以自己完成任務時,就會慢慢地認同這種照顧方式和理念了。
第三,以尊重為前提,建立良好的溝通和共識。很多時候,父母和祖輩的溝通是“過分直接”或欠缺尊重的,因此很容易造成衝突。所以,與祖輩溝通時,父母們不妨換位思考一下,要先尊重祖輩,並讚揚他們做得較好的地方。當祖輩有不太適當的育兒行為時,可採取較平和的溝通方式,比如借助專家或名人的科學言論去引導他們改變。就像一些老人家發現孩子看電視時不會哭鬧,就放任孩子看電視,但事實上看電視會對幼兒的聽力、視力及其語言學習能力產生影響。這時候,父母可使用一些較為通俗的語言進行解釋,例如:“媽媽,你帶孩子的時候他都不哭鬧,肯定想了很多辦法吧!不過,我聽某某專家說過,電視畫面閃太快,對眼睛不好,不如帶孩子去看看書吧。”這樣一來,相信祖輩也會較容易接受意見和作出改變的。
在育兒路上,父母養育與隔代照顧應該是相輔相成的!只有抱着這樣的觀念,隔代照顧才能成為家庭培育和親情傳遞的催化劑,兩代照顧者才能成為“好拍檔”!在此,筆者再次呼籲各位父母,面對隔代照顧,首先要心懷感恩和尊重,在孩子面前成為孝敬父母的榜樣,並謹記自己“第一責任人”的角色,然後與祖輩進行積極、良好的溝通。要知道,當家庭出現矛盾、家庭關係變得緊張時,孩子不只是旁觀者,而是受害者!因此,只有正面、正確地看待和處理隔代照顧,才能為家庭注入正能量!
(1)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工作局(2017)。《托兒所服務需求調查與政策規劃研究撮要》。
(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黃素君副教授供稿)